广东是我国经济第一大省,经济总量连续34年居全国第一。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是广东的基本省情。来自省发展改革委的数据显示,广东有57个县或县级市,县域面积占全省的71.7%,县域常住人口占28%,但县域GDP占比仅为12.5%。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明确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要求广东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下功夫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力度更大一些,措施更精准一些,久久为功”。总书记的谆谆指引,为广东谋划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指明努力方向、注入磅礴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对照这一战略擘画,立足广东所处历史方位、历史条件,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决定启动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着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兔年首个工作日,广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矢志“再造一个新广东”。半个多月后,2月13日,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动员大会召开,推动农业强省建设,将“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落地落实。
山水万程,步履不停;笃志前行,虽远必达。当前,广东全省上下正紧紧围绕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东的使命任务,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比学赶超奋力开创广东“三农”工作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富民强村
岭南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建立
产业兴则农村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动员大会强调,在做好“土特产”文章中,构建起体现广东“三农”特色、展现广东比较优势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于广东而言,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加快把县镇村发展起来,为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带来了更清晰的思路。当中的关键一招,就是把准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着力抓好县域经济,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持续推动县域省级以上产业园区提质增效,打造县域经济主引擎。
在此之前,广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已经做了很多探索,基本建立起岭南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目前,全省建设了18个国家级、288个省级、73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面覆盖丝苗米、荔枝、菠萝、柚子、蔬菜、畜禽、水产等岭南特色主导产业,初步实现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目标,为守住“米袋子”、丰富“菜篮子”、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动产业振兴和带动农民增收发挥了支撑作用。
数据显示,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主导产业总产值达3595亿元,二三产业产值超过一半。数字农业、智慧乡村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传统农业快速向数字农业转型。
在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上,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探索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路径。
产业园以平台构建、功能完善、政策落实为抓手,形成了多主体参与、多要素发力、多业态打造、多模式推进、多利益链接的融合发展新格局,打造三产融合“主阵地”,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也构建起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企业发展产业,增加了当地税收,产业园吸引了大量人气,使乡村经济火热起来。
以茂名市为例,当地利用荔枝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在完善冷链仓储、电商服务中心和荔枝加工车间的同时,把园区建成景区,打造了中国荔枝博览馆、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古荔贡园等。位于产业园核心区的高州市根子镇元坝村,2022年与古荔贡园、中国荔枝博览馆等景点一起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荔枝产业年产值达到2.5亿元。2022年,元坝村集体收入达到63万元,人均收入5.9万元。
向海图强
闯出广东特色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之路
广东有45个沿海县(市、区),面积、人口、经济总量分别占全省的26.3%、40.6%、38.7%,是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战场。依托沿海各县禀赋独特的海洋资源,广东正发力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向海洋要资源、要粮食,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着力打造“粤海粮仓”,推动形成一批向海而兴、因海而富、依海而美的县,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以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为突破口,广东要把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
《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坚持“疏近用远、生态发展”,实施“陆海接力、岸海联动”,在近浅海上做“减法”,统筹提高岸线资源利用效率,适度控制近海养殖用海规模,促进浅海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在中远海上做“加法”,向深蓝挺进;在综合开发利用上做“乘法”,推动水上、水面、水体、海床等立体开发,海上、岛上、岸上联动开发,形成港产城融合、渔工贸游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格局。
向海图强,广东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正当其时、恰逢其势。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目前广东海水鱼苗占全国逾40%,居全国首位,依托大力实施“粤强种芯”工程,培育了一批海水优势鱼种,如金鲳鱼、花鲈、军曹鱼、石斑鱼、鮸鱼、章红鱼等高品质高价值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养殖优良品种。
全省已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近5000个,全球首个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一体化平台“澎湖号”和桁架式养殖网箱“德海1号”“海威1号”相继投入使用。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605研究院(广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等高端科研单位集聚,突破了抗风浪等技术难题。
在深圳、湛江、汕尾、珠海、江门等地,2023年第一批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已开工建设。其中,深圳正在建设的首批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4艘10万吨级大型智能化养殖工船,预计年产量可达2.2万吨,计划2025年建成试运营;湛江已投产重力式深水网箱3500多个、半潜式桁架智能养殖平台1个,今年拟在流沙、乌石等海区新建205个重力式深水网箱和2个半潜式桁架智能养殖平台;汕尾统筹布局水产预制菜一二三产全产业链发展,打造集预制菜优质海产品食材养殖、加工、流通、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沿海各市竞相做好海洋经济文章,广东正闯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之路。
实地看实践
英德连樟村:宜居宜业 和美乡村样板
农业强了,农民富了,农村也美了。清远市英德连樟村就是一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样板。
这个位于连江和北江交汇地带的一处山沟里的村子,2016年被列为省定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3户、131人。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连樟村时留下殷殷嘱托: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
牢记总书记嘱托,当地把带领乡亲脱贫致富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连樟村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先后获评广东省文明村、广东省十大美丽乡村、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2019年12月,包括连樟样板区在内的广清接合片区,被纳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立足禀赋积极发展特色产业。连樟村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做大做优红茶、麻竹笋、丝苗米等特色产业。自创了“连樟1号”品牌,建立农产品准入机制和质量管理体系,形成农产品的“连樟标准”。据悉,连樟村目前已引进24个产业项目,有力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连樟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动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下辖的17个自然村中有13个已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建成全国首个5G村,推动了健康服务中心落地运营,开通“乡村振兴号”公交线路,实现校车接送全覆盖,开设“四点半课堂”“老年乐膳馆”等便民惠民服务,村民生活幸福感大大提升。
在2月13日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动员大会上,清远市英德连樟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陆飞红在现场向大家报喜:“从2018年到2021年,村集体收入增加10倍多,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增加了近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