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老年人每周应开展 2 次抗原检测。广东省科协近日组织下属科技社团,邀请专业人士对抗原检测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进行了科普。对于尚算陌生的抗原检测,老年人应该怎么做?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广东省护理学会理事长、曾先后参与驰援湖北、塞尔维亚的“抗疫老将”,中山一院护理学科带头人成守珍。
疑问一:我不习惯从鼻腔中采样,能像做核酸时那样从口腔中采样吗?
科学研究和抗疫实践表明,从鼻腔里采样,取材准确,结果也会精准。我们在参与援鄂任务时,采集核酸也是做鼻拭子。应按照目前下发的《居民抗原自测须知》,从鼻腔中采样。头几次进行抗原检测,可能确实会有不适感。但随着检测次数的增加,以及个人采样技能的熟练,不适感是会逐步消除的,无须过分担心。如有明确的禁忌症,确实不宜在鼻腔采样的,应该选用其他方法进行检测。但绝大部分人是可以通过鼻腔采样的。
疑问二:采样时如何把握深度?
1.5 厘米这个深度是参考值,但并不代表每个人都应在这个范围内采样,可以探索什么样的深度才合适。我院在科普中曾介绍过,采样时一直推到看不见拭子头,即可视为深度足够。如果不便查看拭子头是否到位,可以进行粗估:采样棒长度多在 8—9 厘米,食指弯曲比划住采样棒的中间部分,缓慢沿鼻壁内部推,食指即将触碰到鼻端时,一般深度就足够了。
疑问三:我对自己采样还是不放心,怕测不准,该怎么办?
深度足够,防止污染,是保证检测结果准确的关键。光顾着“捅深一点”是不够的,防污染也很重要。比如,有的老人易手抖,采样棒拿不稳,掉落,或是擦刮到了桌椅、衣物又继续使用,测的可能只是被污染的物表的结果,而非真实状况;又比如,有的居民检测时临街进行,室外的空气流动状况复杂,也容易污染到采样棒或检测板;还有的人在检测时没有保持足够的社交距离,比邻而坐同时检测,那样测得的结果也可能不准。
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应选择明亮、清洁、通风的环境进行检测,检测前做好手部消毒,开拆、使用采样棒时注意不要让拭子头碰到物表、体表和手部。必要时,可向他人求助,在做好防护措施的前提下帮忙采样。
前期,中山一院和广东省护理学会已经发布了抗原检测、手部消毒、戴、脱 N95 口罩等科普视频,接下来还将线上线下联动指导。对抗原检测有疑惑的老年朋友可以多加关注。
提示:老年人的个人防护不能放松
一是要护好口鼻。戴口罩大家都会,但摘口罩时容易出现“高危动作”。比如,用手触碰污染面(即朝外的一面),或是把口罩往口袋里一塞了之,这样的习惯应该避免。
二是要注重手卫生。特别是在公共场所,虽然经常安排消毒,但物表仍容易受污染,非必要尽量不要乱碰。
三是保持社交距离。很多人认为“放开”了,就可以和老朋友“亲密”一点。实际上如果没保持好有效的社交距离,也容易“中招”,还是尽量避免聚集。
援助塞尔维亚时,我留意到当地人比起握手,更习惯于用“碰肘”以表亲近。这样的社交礼仪,或许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感谢广东省科协对本文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