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话又名粤语、白话,历史悠久,为中国乃至全球总共约一亿两千万人所使用。广州话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座丰富的思想宝库,一幅历史与民俗风情的画卷。
广州话具有准确贴切、生动鲜明的特点,语言表现力强,是很多流行语的来源。普通话的“不好意思”源自广州话的“唔好意思”,表示“很抱歉”、“对不起”。“电脑”一词,即“电子计算机”,正是从香港传入广州再影响全国。另外,人们常说的“炒股”、“炒楼”、“炒作”等“炒”字,“外卖”、“搞定”等流行语,也源于广州话。
广州话往往从一个字延伸出不同的含义,趣味无穷。恰逢鸡年,以“鸡”字为例,相关的广州话已不胜枚举。传统的广府文化中,便有儿歌唱道“鸡公仔,尾弯弯”、“鸡公仔,尾婆娑,三岁孩,学唱歌”。广州话中带“鸡”字的两字词语,有“吹鸡”(吹哨子,即召集之意)、“银鸡”、“斗鸡”、“走鸡”、“香鸡”、“偷鸡”、“野鸡”等。在三字词语中,“啫啫鸡”、“糯米鸡”分别是两种可以食用的“鸡”,而下列几种“鸡”则与“吃”无关了:“波罗鸡”是一种粘有鸡毛的广州工艺品,“三脚鸡”为一种载客的三轮交通工具,“李朗鸡”是番禺李辅群的绰号,因他常向人借两元(简称“两鸡”,市桥发音近“朗鸡”)得名。
丰富的广州话俗语,以朴实而形象的语言反映了珠三角地区的历史民俗风情,传承了“仁勇义、礼智心、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等传统美德和礼仪,展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如“跪地饩猪乸——睇钱份上”,反映珠三角农民除了耕种水稻,还通过养猪养家糊口的生活方式。“着拖鞋开奔士”体现改革开放后人们收入与素质形成强烈反差的社会现象。“泥水佬开门口——过得自己过得人”,传播顾己及人的道德观。“贪者贫”利用“贪”字与“贫”字外形的相似,警示人们勿起贪念。“飞象过河”借中国象棋规则对下一代进行餐桌礼仪的教育,不能伸长筷子夹别人面前的菜肴。“外母见女婿——变佐AA制”则从洋女婿与本地岳母吃饭各自分账的例子,体现中西文化差异。
广州话的部分词汇存在“有音无字”的问题,对学习和推广造成一定困难。有专家学者为此创造出专门的字,但往往比较复杂和晦涩。其实从便于推广的角度,可以选择用流行的汉字演绎广州话,最重要的是确保对广州话准确的注音。
(作者系广州作家、粤语研究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