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斗虫36载,倾心守护粮食安全
来源:《秋光》杂志    作者:张婧婧   时间:2023-11-29

        “这些古茶树,虫子密密麻麻,芽头都卷起来了,可怎么办啊?”一大早,汕尾市海丰县莲花山的茶农就心急火燎地在线上咨询专家。

        “图片都看过了,有茶树尺蠖、茶象甲、茶树毛虫,茶叶用的农药国家有严格规定,我推荐一些有效的方法。稍等一会,我写好给你。”耐心回答的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62岁的退休研究员张扬。

        021年刚退休的张扬,习惯了在田间地头为农民服务,为了再续“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梦想,他把目光投向了汕尾的“鱼米之乡”海丰。在张扬等各类农业专家的帮助下,海丰县农业农村局于2022年上线了5G农业“云会诊”中心。通过平台,与病虫害交锋36年的张扬再次“披挂上阵”,分辨虫害、指导用药、病虫害预测预报……一年帮助农民解决上百个问题。

        “虫口夺粮”保安全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解决好我国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病虫害防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目前对我国农作物造成严重影响的病虫害多达1600种,其中有100多种能造成大面积作物受损。

        据张扬介绍,广东省气候高温高湿,复种指数高,导致病虫害常年多发,但近年来,广东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病虫害损失率始终控制在5%以下,共计挽回粮食损失1155万吨。作为全国第一大粮食主销区、第一经济大省,把病虫害损失率长期控制在低位,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要从“虫口夺粮”,防控工作需要争分夺秒,准确预判。而在海丰,借助5G网络技术,张扬和其他专家们,正通过“云会诊”,为打赢这场粮食保卫战而持续努力。2022年2月,海丰县农业农村局举办培训会,特邀张扬等省农业专家为春耕备耕“把脉支招”。张扬通过视频察看赤坑、联安、可塘等地的水田、秧苗,向参会人员传授病虫害预测预防、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及农产品安全等知识,特别强调播种的时候要进行种子的消毒,在插秧的时候要注意迁入害虫的监测和防控。2022年9月,海丰油粘米晚稻生产视频会议上,张扬等专家立足田间实时监测数据、粤东地区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测,结合技术人员田间实地巡查情况报告,详细分析晚稻生产趋势,对病虫害防治等有关生产技术提出具体的专业指导意见,为晚稻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态控制见防效

        20世纪40年代,有机化合农药的出现推广,对农业的高产、稳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农药高残留、高污染带来的健康和生态问题,也给人们带来新挑战。多年来,张扬一直致力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推广,立志改变滥用农药现象。

        他退休后加入广东省老科技工作者联合会,承担的第一个项目就是“阳春澳洲坚果种植技术示范”。他多次到阳春岗美、云容等果园调研,针对果园病虫鼠害等难题,提出“以生态控制为主导”的思路。他大力推广实施清草除鼠、养狗养猫、建立猫屋、研发防鼠爬秆装置等实用方法,并与澳洲坚果产业园对接,引进防控澳洲坚果害虫蝽蟓效果显著的平腹小蜂,送给果园基地开展防控示范。他还发动各方面专家到澳洲坚果园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和技术指导,充实产业园的技术力量,助力坚果产业园获得政府支持,申报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立项。

        张扬发挥技术专长,应基层农业部门的邀请,受聘担任技术专家,指导当地农民应用新技术,进行水稻统防统治。他经常深入海丰、阳山、新会、罗定、廉江等省级水稻产业园,开展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培训,面对面培训一批批农民,手把手帮助解决耕种问题。

        培育抗病虫新品种

        引入天敌、物理防控只是防治病虫害的基本操作,培育抗病虫品种才是防治病虫害最为有效的生态控制手段。

        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90年代后,全国每年水稻因稻瘿蚊受害的面积约100万公顷,损失稻谷10多亿千克。1999年,张扬用英文发表一篇抗稻瘿蚊新基因的研究论文,引起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注意,邀请他做联合研究。培育新的抗病品种,弄清楚病毒机理只是第一步,最难的是找出理想的抗病基因,还不能影响作物产量甚至能帮助增产。“仅是初期的筛选鉴定,至少就需要四五年时间。”最终,他和团队花了15年时间,育成6个栽培稻和7个杂交稻并成功试种,在广东成功建立了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抗稻瘿蚊品种的技术体系。

        2001年,广东首次发现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该病害病原发生面积逐年扩大,成为国内产稻区流行的水稻病毒病,严重时高达50%以上植株发病甚至绝收。2010年,农业部牵头,开始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技术进行立项研究。张扬提出以抗病品种为主、新药剂种子处理及送嫁药、纱网覆盖育苗的防控技术。

        “人间万事出艰辛”,科研之路尤甚。张扬这位“稻田守望者”走遍田间地头,一次次叩响科研之门。直到退休那一年,张扬以第一通讯作者的身份,在《植物遗传资源学报》上发表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病基因的发现及其初定位》,获得了该水稻的品种权。“退休后我把项目全部转交给了年轻人,如今项目已进入中期试种阶段。”在他看来,科研之路并不为功成名就,能帮农户解决困难,能够服务国家,服务社会,便已足够。

        科技兴农促产业

        5月底的南方天气闷热,在将近40℃高温下的增城派潭水稻基地,《秋光》记者见到了脸庞被太阳晒得黝黑的张扬。他头顶草帽,脚踏凉鞋,一脚深一脚浅地穿梭在似碧焰般的稻浪中。

        “进入龙舟水季节后,就是我省早稻产量形成的关键期,也是重大病虫集中的危害期。”张扬检查着稻禾叶片,和几十年的“老拍档”黄衍基一起,讨论着下一步的防控工作。他们每周三次准时出现在这里。每次巡田走下来,至少得花两三个小时。

        “跟农民打交道要用事实说话。”采用张扬团队的方法,派潭水稻基地每亩地可以减少100多元的种植成本。“可不要小看这100多元,这对农民来说可是不小的数目。”此前,因为缺乏科学指导,这片水稻亩产才300多斤。接手第一年,张扬的目标是先达到亩产800多斤。

        近年,广东把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作为稳定增加粮食生产面积的重要措施。张扬在广州市白云区和番禺区实施水稻复耕项目,提出弃荒地上的水稻复种技术,亲自种植示范,大力推广无人机播种和无人机施肥、施药,240多亩复耕农田在番禺区产生了示范效应,多达1200人次到现场观摩学习,当地多个镇邀请他前往作技术指导。

        等11月晚稻收割完,张扬又指导农民种上经济作物。为了赶在春节期间让市郊的300亩油菜花田和草莓采摘园顺利开放,张扬利用精湛农业技术使油菜花在今年1月应节而开,培育的优质草莓也大受消费者欢迎,成为广东美丽乡村的网红打卡点,助推当地农业旅游观光产业发展。

        藏粮于技“领头扬”

        农业一线瞬息万变,“对手”不断进化,张扬从未停止过学习。

        时间回到1984年,此时的张扬刚从华南农业大学农业昆虫专业毕业。在行政岗位工作三年后,为了能靠近生产一线,他选择调到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工作,主攻水稻病虫害防控。

        省农科院有各个领域的专家,他时常跟着前辈们学习,跑遍了省内各县。无数次,他拖着泥泞的双腿穿梭田间,背着喷雾器实施农药试验。作物上的虫子,他只要看一眼就能喊出名字。

        在海南,他承担了“新入侵危险性有害生物螺旋粉虱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在柬埔寨和马来西亚,他完成了安全种植等4个国际援外项目……他主持和参加了科技部、农业部等的各类科技项目,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广东省、海南省科学技术奖,中华农业科技奖,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等。可这位技术上的“领头扬”,却一点也不“张扬”,他总是带着质朴的笑脸,低调地出没在农田里。

        “没想到退休后,工作更忙了。”一周至少有5天,张扬都要待在农村。由于助农成绩突出,他获得了广东老科协2021年度先进个人及2022年度中国老科协奖。可他对记者说:“有很多老专家作出了突出贡献,不只我一个人还在服务。”

        又到收获时节。站在海丰县一望无际的稻田前,张扬忍不住拍下一张照片发在朋友圈,深情地说:“夕阳西下,机器轰隆,看着一起一伏的稻浪,金黄的稻谷铺满稻田,这就是金山!”

编辑: 翟宇钊 编审: 甄晓岚 签审: 刘 力